小翻书党|关于“写作障碍”的恐怖故事
有一次,一位经验丰富的文字工作者在闲聊时表达了对写作指南一类图书的不屑,质疑写作这件事是否能传授。对于这个问题,暂且不用简单的是或否回答。此类图书源源不断出版,至少表明很多人怀有学会写作的美好愿望。但正如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技艺一样,似乎都有入门路径,但能否学会甚至成为大师,还是要遵循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非虚构写作课》
最近写作指南家族又添了一本新书,是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译著《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在美国的初版已是18年前,2014年作者又对该书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这本书的作者肯定认为写作是可以教授的,不然此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她还举了个搞笑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两位学生,一位有写作天赋,却去做了房地产;另一位没有写作天赋却一直在写,并且有作品出版。
《非虚构写作课》第4页
平心而论,这本书更适合对写作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阅读。作者对非虚构写作的定义也比较宽泛,和目前国内流行的非虚构有所区别,她将微博、信函等内容都算在其中。书中说的都是实在话,给出的练习方法也简单可行。这本书的目标不是培养大文豪,而是避免普通人因为写作障碍而失业,所以受众较广泛。
但最理想莫过于有一本更符合本土情况的写作指南,体例和章节完全可以参考此书,再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填充内容即可,应该能够给予读者更为实际的帮助。当然国内大文豪关于写作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但时代在变,对写作的定义也在变,似乎还没有更贴合当下实际的专书出版。
另一方面,这本书更像历史读物,从书中的描述可以感受到科技和传媒方式的剧烈变化,比如书中讲到写作工具时并没有将手机算进去。当然长篇大论不能是手机写作可以驾驭的,但手机确实是帮我们利用一切时间写点东西的最方便的工具。
言归正传。这本书最有意思也最聪明的一点便是一开始就正面写作障碍这个问题。作者也是可爱得紧,一上来便承认自己写这本书时也遇到了写作障碍,最后是编辑告知逾期会带来严重后果,她才进入写作状态的。
《非虚构写作课》第18页
书中对于写作障碍的描述就像一个个恐怖故事,比如这句:如果暂时性写作障碍转化成了永久性写作障碍,也许职业作家只能转行。业余作者写作障碍的影响,可能连他自己也较难察觉。
作者举了一个事例说明后半句的意思。一位患写作障碍一年的研究生谈到:我会做其他一些事情来取代写作,甚至是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但写作障碍剥夺了做这些事情本该带给我的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言外之意,有了写作障碍,你可以转行,但你可能永远没那么开心了。看到这里真是毛骨悚然。
另一位职业作家用长达15年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消除了写作障碍,连作者都认为这是一种极端、高成本、费时的解决方案。但庆幸的是最终消除了呀。
作者的调查问卷显示,75%的职业作家和业余作者遇到过写作障碍,25%的人从未经历过。但总体来说同是否是职业作家无关,似乎和性格有关,也就是说你要么会遇到写作障碍,要么不会。
写作障碍最常见的表现或原因被作者总结如下:
与写作障碍相反的病症是无法停止写作,着实令人羡慕。作者在调研中遇到了一位高产的评论家兼专栏作家,他说:写作障碍于我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因为我从未经历过。相反,我的问题在于无法停止写作。
如何克服写作障碍?这才是作者的落脚点。她提供了八大方案:1,坚信写作能力可以培养;2,不必依赖对写作的紧迫感(或指写作欲望和灵感);3,不必追求一次性写好;4,先随性写,再慢慢补充;5,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环境;6,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意见;7,制定时间清单提醒自己写作;8,不必每天都坚持写作。
除此之外,作者还建议将写作技巧中的自由写作用来克服写作障碍:自己设定一个截止时间,自由地写下你大脑中与创作主题相关的想法、知识或感受。保持写作状态,直到截止时间,然后回头审视作品。
最不得以却可能更有效的方法或许是用拖延带来的严重后果来警醒自己。就像作者引用的一位经历过写作障碍的业余作者所述:未能如约完稿通常比动笔写作更让人痛苦。
当然,这本书的基本观点还是说写作障碍可以自行克服的,所以每章后,作者会布置练习项目。不像西班牙文学大师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巴托比症候群》这本书,看了几页就让人认为写作障碍是种绝症,不用克服并且心安理得。
《非虚构写作课》第43页
其实看了写作指南的书,不一定能学会写作,但可能会获得写作的动力。就像读了励志类图书,不一定会按部就班地施行,但多少会受到感染。
写作其实并无窍门和捷径,就像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四个字足矣:勤读勤写。是否有写作天赋,是另外一回事了。但即使天赋再好,一个字不写也是白搭。
《非虚构写作课·序言》第24页
其他技艺也多半如此。例如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在写给友人叶瑜荪的信中,常谈到自己写毛笔字的体悟,其中一句是我的体会,除了多写,无别的窍门,正解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就是技艺精进的唯一窍门吧。